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文罡 通讯员 陆烨 刘玉权 于洁 董廷廷配资手机平台
前拥苍翠群山,背临浩淼东海,巨大的冷却塔巍然屹于天地之间,与一旁高耸的烟囱并肩直指云霄,在象山港畔勾勒出刚劲挺拔的工业轮廓。这里,就是位于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的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宁海电厂。
2006年,宁海电厂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二期工程开工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临视察,并发来贺信:“希望电厂再接再厉,勇于进取,努力把二期工程建设成为示范工程,为浙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19年岁月荏苒,时光为证,这份寄语化作的思想之花结出了哪些实践之果?这座矗立于之江大地上的电力建设标杆项目又交出了一份怎样的发展答卷?9月11日,能源高质量发展看“浙”里媒体采风团队走进宁海电厂,细细聆听回荡于山峦海色间的能源强音。
勇担保供使命,开拓奋进点亮万家灯火
展开剩余88%煤机单日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提前三天完成月度发电任务,超发电量2.72亿千瓦时......刚结束的8月,宁海电厂多项生产指标在今夏高温的“烤”验下传来“捷报”,守护了千家万户的清凉与安心。
“截至9月2日,我们厂累计发电量已达4407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4681兆瓦,包括一期工程4台630兆瓦亚临界燃煤机组、二期工程2台1055兆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和厂内新能源示范园项目。年发电量约占浙江省统调发电量的8%。”在电厂文化展厅内,工会副主席张红俊语带自豪地站在全景沙盘前向采风团队介绍着,通过一旁展墙上的大事纪年表,采风团队也看到了一条筚路蓝缕、开拓奋进的创业轨迹。
2002年,作为浙江第一个由省外企业投资控股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注册成立;
2003年,主厂房第一方混凝土浇注,拉开基建帷幕;
2005年,一期工程2号机率先投用,成为“中国电力装机突破5亿千瓦标志性机组”;
2006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同步开工;
2009年,二期工程2台百万机组实现双机投产......
回首这段岁月,刚迈进21世纪的浙江还是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采风团队中的“老一辈”们都能回忆起彼时“电灯不亮、空调不转、机器停运”的限电困境,而宁海电厂也正是为此而生,肩负着缓解浙江电力短缺、保障区域供电稳定的重要使命。
认知决定视野,决心指引征途。秉持着点亮万家灯火的信念,宁海电厂开篇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格局与远见,全面主动地参与并掌控建设全过程,只用35个月零23天就实现一期四台机组全面投运,不仅创造了国内同类电厂超短工期的纪录,实际的建设成本也比概算节省15亿元,做到了当期建设造价最低,投资最省。
此外,宁海电厂的各类环保指标也都远低于国标和欧盟标准,达到了火电建设最高环保水平。率全国之先建成的圆形封闭煤厂占地仅为传统煤场1/3,全程密闭的运煤系统让粉尘污染得到彻底控制;四号机组在国产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中首次同步实施烟气脱硫脱硝,成为我国首个电厂脱硝示范工程......
也正是在如此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驱动下,宁海电厂一期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二期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总书记“把二期工程建设成为示范工程”的殷切期望。
紧扣国家需要,锐意进取发展循环经济
在展厅内,采风团队认真学习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2006年发来的贺信全文,深刻感受到字里行间那份跨越时空,将企业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的方向指引,尤其是紧接着“努力把二期工程建设成为示范工程”之后,“为浙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更昭示了国有企业勇扛大梁、努力奋斗的价值归宿。
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又好又快”?接下来深入厂区的实地参观给出了答案。
走进厂区集控室,各台机组的运行情况实时、清晰地展示在电子大屏上,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数据均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从现场工作人员处,采风团队了解到,宁海电厂在2017年就完成了对已建成机组的综合升级改造,其中一期亚临界机组容量由600兆瓦提升至630兆瓦,煤耗值下降6-7克每千瓦时;二期超超临界机组则由1000兆瓦增容至1055兆瓦,煤耗下降5-6克每千瓦时。
不仅如此,锐意进取的宁海电厂秉持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浙江精神,还将目光从单一的发电业务投向了更广阔的能源综合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供电、供蒸气、供热水、供原水、供压缩空气、供石膏以及供灰渣的“多联供”新模式,致力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举“热”为例,宁海电厂巧妙利用机组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自2016年开栓供热至2024年底,已累计向外供热汽近280万吨,年供热水能力达2万余吨,谋划建设的二期百万机组对外供热通道可承担向宁海经济开发区、宁海县城区等周边集中供热输送蒸汽任务。也正是在稳定热源的吸引下,北新建材等建材企业纷纷落户宁海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一条以宁海电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多元产业链已然初具雏形,并切实带动起了区域发展。
另外,“多联供”模式在破局能源供应持续偏紧、实现资源梯级利用上同样具备深厚的战略价值。如宁海电厂利用富裕水资源和压缩空气产能直接供应园区企业,对发电产生的石膏、炉渣、粉煤灰等副产品“吃干榨净”,实现灰渣综合利用率达100%。
如今,宁海电厂“只发电”的历史早已一去不返。随着对“多联供”模式的实践不断深入,早在2009年,宁海电厂就形成了“煤-粉煤灰-水泥”等循环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于近年间逐步构建起“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蒸汽-集中供热-用热能企业”等新兴链条,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践行双碳战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转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我国聚焦全面绿色转型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一声动员令。
同年同月,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完成重组,迅速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了新一轮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与国家能源集团低碳研究院共同研发了“低压吸附-真空再生”低能耗吸附碳捕集工艺和高效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由此衍生的国内首个煤电万吨级吸附碳捕集项目则落户在了宁海电厂,并于去年12月30日完成一次投料试运,成功产出浓度95%以上的合格二氧化碳产品气,为中国煤电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低碳化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重点关注。
“该项目的核心在于吸附材料、工艺的创新优化和设备的控制集成。为此,我们成立了跨学科联合研发团队,针对吸附剂研发、吸附工艺优化、设备集成等关键环节展开集中攻关。”经由总工程师洪兵的讲解,这项“黑科技”慢慢向采风团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据介绍,该项目是新一代碳捕集技术之一,系统整体稳定可靠,呈现操作简单、吸脱附循环快、装置启停灵活等特点。在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80%、二氧化碳产品气纯度大于95%的条件下,平均捕集能耗为331千瓦时/吨二氧化碳,能耗降低明显,实现了从吸附剂到设备的全产业链的自主知识产权。投产后预计实现二氧化碳年捕集量1万吨,可用于干冰制作、酒水饮料行业原料供应以及二氧化碳矿化制海工建材等。
结束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科研课堂后,采风团队来到了一处水草丰茂,白鹭低飞的“世外桃源”——宁海电厂南湖生态园,不同于先前的碳捕集项目以科技创新为传统火电做“减法”,这里是依靠新能源开发的绿色动力为能源转型做“加法”。
寻找制高点极目远眺,广阔连绵的光伏板在晴空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蔚蓝汪洋。“海面”之下,番茄、玉米等作物长势喜人,野鸭在清澈的鱼塘内畅游嬉戏,与岸边步履悠闲的羊群相得益彰,尽显盎然生机的同时持续释放着绿色能源效益。根据现场讲解,这座园区目前的年均发电量为5500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7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4645吨。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大对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引导。”谈及未来对科技创新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规划,宁海电厂副总经理卢勇振表示要着重打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价值创造。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23载春秋更替,宁海电厂扛起了从“0到4000亿”的电力保供使命,实现了从传统火电一帜独擎到新能源与综合能源“两翼齐飞”的华丽转型。如此璀璨成就的背后,不仅凝聚了电厂全体职工的智慧和汗水,还有浙江公司“向新求质”、“向绿而行”的引领与支持,更是国家能源集团对总书记贺信中“进一步加强与浙江交流合作”这一美好祝愿的积极响应。
展望未来,国家能源集团将继续加大在浙火电、新能源等开发力度和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对接浙江省发展战略,广泛吸纳社会各方智慧与力量配资手机平台,与政府部门、产业伙伴、科研机构及广大公众携手并进,在互利共赢中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于:浙江省易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